咨询热线:023-86849440
< 九江新长江大桥:助推经济发展的希望之桥
九江新长江大桥是福州至银川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5.19公里,由赣鄂两省共建。跨长江大桥和南引道建设由江西省负责,全程17.004公里,桥梁比例为74.8%,概算投资37.61亿元,合同工期48个月;其中跨长江大桥全长8462米,主桥长1405米、主跨跨径818米的双塔混合梁斜拉桥,居世界同类桥梁第六位、国内第四位,也是江西省建设的第一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跨长江高速公路桥梁。

  本项目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计算行车速度为100 km/h;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路基宽33.5米;主桥桥面宽38.9米(含风嘴),副孔、引桥桥面宽33.5米;设计荷载为公路 -Ⅰ级。建成后,对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完善赣鄂两省高速公路网路、加强长江两岸经济社会联系、加快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一大”

  九江新长江大桥具有“三高一大”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大桥跨越一江(长江)两湖(赛湖、七里湖)三铁路(京九、昌九城际、南浔)六道路(八里湖大道、环湖西路、长虹西大道、沙阎路、九瑞大道、滨江西大道、江北岸105国道),施工技术复杂,安全风险极高;二是质量标准高,大桥必须经得起大交通量的考验,经得起重载车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环保要求高,大桥临近九江城区和庐山风景区,建设过程中对降噪环保、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协调难度大,建设的路段有4公里左右在湖北境内,协调工作涉及部门多、范围广。

  本项目自2009年9月27日正式开工,一年多来,九江新长江大桥项目全体建设者秉承“围绕重点、把握细节、依托科技、打造特色、追求卓越”的建设理念,围绕“一个重要标志、三个全部完成、三个基本到位”的一阶段目标任务,以“一纲四册”为指导,以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混凝土外观质量创优和首件工程示范制为载体,以劳动竞赛为动力,凝心聚力、披荆斩棘,创获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果:主桥南北主塔基础工程及承台施工全部完成,主桥辅助墩、过渡墩、南引桥基础及下部结构全部完成;北主塔钢吊箱成功吊装,刷新了长江中下游公路桥梁建设史上大型钢吊箱整体制作、气囊下水、长距离浮运、三船整体抬吊等多项新纪录;南塔桩基和永安大堤防护工程抢在汛期前全部完成,圆满完成了凌副省长提出的“抢在5月中旬,执行度汛方案,确保大堤安全”要求;北塔施工经受住了三峡建坝以来连续20天19米以上高水位的考验;成功抵御了2010年寒冬的四次风雪的侵袭;混凝土外观质量创优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个“颜如玉”般的墩梁得到了厅、省乃至部领导的交口称赞;标准化建设显现成效,施工规范、场地平整、标识齐全,俨然一个花园式工地,改变了以往施工现场“脏、乱、差”的传统形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出现过一例安全责任事故……[!--empirenews.page--]

  建章立制夯实基础

  在开工前,项目办就在总结、借鉴省内外路桥项目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编制了“一纲四册”——《项目管理大纲》、《安全管理手册》、《质量管理手册》、《文明施工管理手册》和《廉政工作手册》,作为项目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开工一年中,项目办出台了如首件工程示范制实施细则,桩基质量奖罚办法、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治理实施方案、模板验收制度等20多部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以保障工程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持久化,切切实实将每一项措施落到实处。

  特色大临先利己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标准的大临设施就是做好大桥的“坚兵利器”。因此,项目办将所有标段的办公生活驻地建设、试验室拌合站、钢筋加工车间、预制场、施工便道等临建工程都当作永久工程来建设,始终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优理念,把临建工程当永久工程建设,每一项临建工程都严格执行“有方案、有评审、有监督、有验收、有评比”的“五有”要求,打造了“布局整齐化、隔离标准化、道路灰色化、设施规范化”的特色大临。

  首件示范全线推广

  项目办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和理念,形成了本项目独特的“首件工程示范制”,即任何一个分项工程按照“以工序保分项、以分项保分部、以分部保单位、以单位保总体”的质量创优保障原则,做好每一项首件工程都有方案、有评审、有总结、有推广,还有推广后的验收,将全线最优的质量管理手段、工艺工法形成标准工法后在全线统一推广,实现“超前控制、做好首件;典型示范,带动全面”的目标,成为江西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全线统一推广的“首件工程示范制”。

  目前,项目办根据本项目建设特点和具体情况确定了52项首件工程,现已实施12项,包括桩基、路基填筑等“线内”首件和预制T梁、墩柱、薄壁墩等“线外”首件,并将已总结而成的分项工程标准工法汇编成《九江长江公路大桥项目标准化施工指南》,从而推动整个工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作业,确保工程实体质量。

  外观创优创出精品

  本项目混凝土总量达百万立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形象及工程使用的耐久性。鉴于此,项目办制定了《混凝土外观质量创优实施方案》、《混凝土外观质量创优方案实施细则》、《外露砼构件成品保护实施细则》、《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标准化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对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各种因素实施全过程、无缝隙管理,全面提升混凝土结构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外观质量,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于两座索塔,项目办的目标就是让它们“天然去雕塑”,打造出“素面朝天”的清水混凝土塔身。[!--empirenews.page--]

  在混凝土外观质量管理中,项目办创造了一个特色——“分级评定”,将不可操作性变为可操作性,将感性标准转变为理性标准,即:除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混凝土结构物进行验评外,还专门制定了外观质量评定的量化标准,对每一个混凝土结构物的色泽、气泡数量、接缝等8个指标进行指标化检验,分三级评定:“A级”为优良,给予奖励;“B级”为合格,不奖不罚,但须召开现场分析会,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C级”为不合格,返工重做,同时相关作业班组停工整顿,从而实现“确保A级、严控B级、杜绝C级”的控制目标,有效提升混凝土外观质量。目前,全线已完成墩身、盖梁、预制梁等混凝土结构物601个,其中A级437个,A级率达72.7%。

  标准作业精细管理

  只有以“做精做细、追求卓越”的理念为指导,认真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才能打造精、准、细、严的工作标准,才能形成事事有制度、事事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考核的工作流程,才能实现管理效率、管理效益最大化,从而促进项目的有序推进。因此,项目办始终牢固树立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尽心尽职、不留遗憾”的建设精神,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以开展劳动竞赛及标准化考核为激励手段,强化过程控制和现场管理,做到次次有标准、流程有控制,将精细化管理贯彻到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全面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

  依托科技助推工程

  本项目通过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如在全省率先使用钢筋滚焊机进行桩基及墩柱钢筋笼加工,使用数控弯曲中心实施钢筋弯曲作业,提高钢筋加工质量;采用超声波测壁仪对全线桩长超过40米的桩基进行成孔检测,提高了成孔质量检测的精确性;采用保护层检测仪对混凝土保护层进行检测,加强了对混凝土保护层的控制;采用数据远程传输技术,将全线所有工地试验室的压力机全部联网,实现了所有混凝土强度试验数据上传后方可印表和对不合格数据同步以手机短信方式预警的远程监控功能,确保了混凝土强度试验数据的真实、准确;引进无破损技术,检测预应力管道压浆密实度。

  安全为本和谐施工

  本项目涉水作业多、长江船舶流量大、高空作业多、特种设备多、交叉作业多、工序转换频繁,施工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此,本项目成立了各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创建平安工地为载体,强力推行“高空作业首件安全与支护设施示范(验收)制”、工序作业登记制度和安全隐患告知制度,统一全线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设置要求和标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empirenews.page--]




Top